从包装盒到电路板:美国藏在芯片里的“眼睛”

“拆开服务器包装的瞬间,我们在电路板缝隙里发现了这个——”深圳某数据中心工程师老王掏出手机,照片里是个指甲盖大小的金属装置,“这玩意儿能定位到500米内,美国商务部和FBI联手装的,专门盯着我们买的英伟达芯片。”
这不是科幻电影。2025年8月,路透社曝光的“芯片追踪器事件”撕开了科技圈最丑陋的一面:美国政府在出口的AI芯片货物中秘密植入位置追踪器,目标直指中国。供应链人士透露,戴尔、超微(Super Micro)的服务器是“重灾区”,这些藏在运输箱、包装甚至电路板里的装置,能实时回传芯片流向——而这一切,进口企业毫不知情。
更吓人的是技术细节。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说得直白:“给芯片装后门太简单了!”他举了个例子:“以前就有厂商在主CPU里塞了个小CPU,美其名曰‘系统管理’,实际上能偷偷监控所有操作。要是这小CPU的软件留了漏洞,或者干脆就是故意的‘后门’,幕后黑手就能随便搞事。”
美国的“芯片霸权”:从《芯片安全法》到“远程关机”
你以为这只是“个别案例”?看看美国的操作:
2025年5月,美国议员提出《芯片安全法》提案,要求所有高端AI芯片180天内必须装“位置追踪”,还鼓吹“不听话就远程关机”。支持提案的议员比尔·福斯特说得露骨:“要让走私的芯片启动不了!”而美国AI专家早就放风:英伟达的“追踪定位”“远程关闭”技术早就成熟了。
这不是空穴来风。2025年7月,南方某大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突然瘫痪,路口拥堵导致多起事故,事后查出是H20芯片被境外指令干扰;东部某高校用H20分析学生行为,结果数百名学生隐私数据被偷偷传走,项目紧急叫停;更严重的是沿海某军工基地——2025年6月测试无人侦察机时,H20芯片竟向境外服务器传输飞行数据,最后只能紧急换国产芯片。
英伟达当然不承认:“我们的芯片没有后门!”但北京邮电大学研究员刘欣然戳破真相:“H20设计细节全是秘密,驱动和固件都是闭源的,根本没法验证有没有后门。就像买了个黑盒子,人家说没炸弹,你敢信吗?”
垄断背后的“数据收割”:我们有多依赖美国芯片?
为什么美国敢这么干?看看数据就懂了:
2025年第一季度,英伟达在华收入高达171亿美金,其中93%来自H20芯片——也就是说,中国市场每买10颗高端AI芯片,就有9颗是英伟达的。更夸张的是全球市场:英伟达占了86%的AI GPU份额,几乎垄断。
这种依赖有多危险?某能源企业IT负责人苦笑:“去年芯片自动更新后突然降频,系统死机,境外IP趁机偷走了核心数据。我们报警都没用,因为根本查不出是硬件后门还是软件漏洞。”
而美国的“双标”更气人:自己要求芯片装追踪器,却骂中国审查“破坏市场”。2025年1月,美国发布《人工智能扩散出口管制框架》,把中国划进“第三类国家”,几乎禁运先进芯片;转头又允许英伟达卖“中国特供版”H20,这不是“又当又立”是什么?
医院CT片、学生隐私:谁在偷偷传送我们的数据?
“最让人毛骨悚然的是,这些‘后门’离我们一点都不远。”北京某三甲医院影像科医生李医生告诉记者,他们科室曾用H20芯片处理CT片,“有一天系统突然弹窗说‘网络异常’,事后发现3000多张脱敏患者图像被传走了——这些虽然隐去了姓名,但病灶特征、就诊记录都是隐私啊!”
这不是孤例。2025年5月,东部某高校AI实验室用H20分析学生行为数据,结果数百名学生的作息、社交偏好被境外服务器获取。项目负责人痛心疾首:“我们以为数据存在本地就安全,没想到芯片本身就是‘间谍’!”
从“卡脖子”到“自己造”:国产芯片能行吗?
好消息是,我们不是没退路。
- 华为昇腾920性能接近H20,已经在金融、能源等关键领域替代使用;
- 寒武纪思元590在特定场景下性能甚至超过H2015%;
- 长江存储刚宣布3D NAND闪存集成自主定位校验模块,硬件层面实现“反监控”。
但差距也得承认:中芯国际7nm工艺良率65%,而台积电能做到98%;国产AI芯片生态还不够完善,很多企业怕麻烦宁愿继续用英伟达。
“现在不是‘用不用’的问题,是‘敢不敢’的问题。”360集团周鸿祎说得实在,“美国连盟友都监控,何况我们?与其等芯片‘背叛’,不如咬牙搞自主——毕竟,数据安全比算力快慢更重要。”
我们该怎么办?
普通用户能做什么?专家建议:尽量选择国产化设备,定期检查智能设备的网络连接;企业更要警惕,关键领域别再依赖单一供应商,哪怕性能差点,安全才是底线。
说到底,AI芯片的“后台”之争,不只是技术问题,更是数据主权的较量。当美国把芯片变成“监控工具”,我们唯一的底气,就是把核心技术握在自己手里——毕竟,没有谁会把自家大门的钥匙,交给别人保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