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5年7月,曾被誉为"全球首款通用AI智能体"的Manus传出大规模裁员消息——中国区120名员工中80人被优化,仅保留40余名核心技术人员迁往新加坡总部。这距离其3月爆火时内测码被炒至10万元的盛况不过180天。公司官方回应称此举是"基于经营效率考量",但更深层的原因则指向地缘政治压力、资本驱动与市场表现不及预期的三重困境。
一、爆火与隐忧:一场短暂的AI狂欢
2025年3月,Manus以"全球首款通用AI智能体"的身份横空出世,其能自主完成简历筛选、股票分析、旅行规划等复杂任务的演示视频在社交平台疯传。内测码在闲鱼等平台被炒至10万元一个,Xsignal数据显示当月月活突破2000万,创下AI应用冷启动纪录。
然而繁荣背后危机已现:技术层面,Manus依赖Anthropic的Claude模型,单任务成本高达2美元,前两周仅模型调用费用就超100万美元;商业化层面,其定价策略激进——基础版39美元/月、专业版199美元/月,远超国内同类产品;产品体验上,有用户反馈复杂任务完成质量不稳定,被质疑为"超级缝合怪"。
二、资本的双刃剑:7500万美元融资与监管红线
4月,Manus获得硅谷顶级风投Benchmark领投的7500万美元B轮融资,估值飙升至5亿美元。但这笔资金成为双刃剑——美国《对外投资安全计划》要求审查该笔投资,因其可能"增强中国AI技术"。投资方明确要求Manus将总部迁出中国,以规避监管并接入OpenAI等国际生态。
事实上,Manus的新加坡实体早在2023年8月就已注册,迁移计划早有布局。6月,公司合伙人张涛在新加坡"Super AI"大会上公开宣布总部迁移,并开始在当地以8000-16000美元/月(年薪超130万元人民币)的高薪招聘AI人才。
三、裁员背后的三重困境
1. 地缘政治紧逼
美国对华AI芯片禁售升级,连特供版H20/L20芯片也被断供,导致Manus无法获取先进算力支撑产品迭代。其研发负责人在内部会议中坦承,智能体升级进度被迫延缓。
2. 市场表现滑坡
5月开放注册后,Manus月活骤降至约1000万,用户留存率腰斩。尽管年度经常性收入(ARR)达936万美元,但对比竞品Genspark上线45天收入3600万美元的表现差距明显。高定价策略也抑制了付费转化,专业版199美元/月的价格未能形成不可替代性。
3. 成本结构失衡
国内运营成本高企,而付费用户增长乏力。同时,新加坡团队薪资为国内3倍,人力成本激增,形成"两头承压"的财务困境。
四、行业镜像:中国AI企业的集体出海潮
Manus并非孤例。在美国技术封锁与资本压力下,中国AI企业正掀起新一轮出海潮:视频生成公司HeyGen从深圳迁至洛杉矶,要求红杉中国等中方投资者退出股权;WIZ.AI、Tabcut等企业纷纷落户新加坡。
这些企业普遍采用"开曼架构控股+新加坡运营"模式,分离中国业务以淡化地缘标签。新加坡凭借政策开放性、国际算力节点和金融优势,成为AI企业规避风险的"安全港"。
五、未来赌局:新加坡战略的机遇与风险
迁址新加坡为Manus带来新可能:接入国际算力网络、规避技术限制、开拓美国/日本/中东市场。但其面临三重考验:
- 合规审查:Benchmark投资仍可能因"技术转移风险"被否
- 市场信任:官网删除中国大陆选项引发国内用户担忧服务中断
- 团队整合:新加坡高薪团队能否高效承接核心技术尚待观察
行业分析师指出,Manus的"闪电外迁"揭示了残酷现实:在资本与地缘博弈下,AI初创公司正成为全球化棋局的棋子;国产算力替代未成熟前,高端AI研发仍受制于人;用户为"炫技型AI"付费的意愿正在退潮。
从10万内测码的狂热到裁员80人的冷静,Manus的180天浓缩了AI创业公司的兴衰沉浮。其新加坡征程是一场豪赌——赢则打开全球市场,败则成为通用Agent泡沫破灭的首张多米诺骨牌。对于整个行业而言,这场迁徙与阵痛或许只是AI Agent赛道从狂热走向理性的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