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8日,部分ChatGPT订阅用户在工具列表的下拉菜单中发现了一个名为 "一起学习"(Study Together) 的神秘新功能。与传统AI工具"直接输出答案"的模式不同,这一功能通过 "提问引导思考"的互动方式,试图重新定义AI在教育场景中的角色——从"作弊工具"变为"学习伙伴"。OpenAI尚未正式宣布该功能的全面开放计划,但灰度测试中的用户反馈已引发教育界对"AI如何真正促进学习"的热烈讨论。

一、功能核心:用"提问链"替代"标准答案",模拟导师式引导
传统ChatGPT在回答问题时,往往直接输出完整答案。例如当用户询问"VLLM和LLM的区别"时,普通模式会列出定义、技术差异、应用场景等结构化内容。而Study Together模式则完全改变了交互逻辑:
开启功能后,ChatGPT会首先暂停输出,转而提问:"在我们深入之前,你能分享下学习区分VLLM和LLM的主要目标是什么?是为了课程作业、科研项目,还是职业技能提升?"
这种设计源于苏格拉底式教学法——通过连续追问帮助学习者梳理思路,而非被动接收信息。OSCHINA的测试反馈显示,功能会根据用户回答进一步拆解主题,例如若用户提到"为科研项目学习",ChatGPT会继续提问:"你目前接触的模型训练场景中,是否遇到过显存瓶颈问题?VLLM的核心优化正是针对这一场景…"
此外,功能还具备自适应反馈机制:当用户回答出现偏差时,它不会直接否定,而是通过举例引导修正。例如解释"神经网络反向传播"时,若用户混淆了"梯度下降"和"反向传播"的概念,工具会回应:"你提到的’通过输出误差调整权重’是反向传播的核心步骤,而梯度下降是实现这一步的优化算法——可以再想想,这两个过程在神经网络训练中是如何配合的?"
二、传统问答VS引导式学习:一场教育交互的范式转移
为直观展示Study Together的创新,我们对比了同一问题在两种模式下的交互差异:
对比维度 | 传统ChatGPT模式 | Study Together模式 |
---|---|---|
核心目标 | 高效解决问题,提供准确答案 | 培养思考能力,引导自主探索 |
交互流程 | 用户提问→AI直接输出完整答案 | 用户提问→AI提问→用户回答→AI追问/反馈→共同得出结论 |
信息传递方式 | 单向输出(AI→用户) | 双向互动(AI与用户协作) |
适用场景 | 快速获取信息、完成既定任务 | 深度学习、概念理解、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|
潜在风险 | 易被用于直接抄袭答案(如代写作业) | 降低作弊可能性,鼓励主动思考 |
36氪援引教育技术专家观点称:"这种模式本质是将AI从’信息检索工具’升级为’虚拟导师‘,其核心价值不在于提供答案,而在于构建思考路径。"
三、教育场景的痛点解决:在"便利"与"诚信"间找平衡
ChatGPT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一直存在争议:教师们利用它设计课程计划、生成教学案例,提升备课效率;但也有学生将其用作"代写工具",直接生成论文或解题步骤,引发学术诚信担忧。IT之家的调查显示,2024年全球高校因"AI代写"导致的学术不端事件同比增长127%。
Study Together的推出,正是OpenAI对这一矛盾的直接回应。通过拒绝"一步到位"的答案输出,功能从技术层面增加了"作弊成本"——若学生想通过它完成作业,必须先经历多轮思考和回答,实际上已完成知识内化。北京某高校计算机系教授李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:"即使学生用这个功能辅助学习,也需要主动参与思考过程,这与直接抄袭有着本质区别。"
此外,功能还为教师提供了新工具。例如在编程教学中,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Study Together解决算法题:AI会先让学生描述解题思路,再指出逻辑漏洞,最后共同优化代码——这一过程被多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称为"一对一辅导的平权化",让普通学生也能获得类似精英教育的个性化引导。
四、未来猜想:从"个人学习"到"小组协作",AI驱动的学习共同体?
尽管当前测试版本聚焦于一对一互动,但用户和媒体普遍猜测,Study Together未来可能支持多人实时协作,构建"AI辅助学习小组"。例如:
- 同步学习空间:多名学生加入同一会话,共同解决复杂问题(如小组项目、实验设计),AI担任"主持人"角色,分配任务、协调讨论;
- 进度同步与互评:小组成员可共享学习笔记,AI基于内容质量提供反馈,例如指出"某同学对量子力学的解释忽略了波粒二象性的核心";
- 跨时空协作:结合时区适配功能,允许不同地区学生共同学习,AI自动翻译讨论内容并统一术语表述。
OpenAI尚未对这些猜测作出回应,但ChatGPT的官方提示已透露:"功能处于早期测试阶段,将根据用户反馈持续迭代。"
五、争议与挑战:AI能真正替代人类教师吗?
尽管Study Together获得广泛好评,教育界仍存在担忧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张伟指出:"AI引导思考的能力依赖于训练数据和算法设计,可能存在思维引导偏差。例如在历史问题讨论中,若AI过度强调某一视角,可能限制学生的多元思考。"此外,功能对数字素养较低的群体可能存在使用门槛——部分老年学习者或农村地区学生可能难以适应"多轮提问"的交互模式。
不过,多数专家认为,功能的价值在于"辅助"而非"替代"。正如美国教师联盟(AFT)主席Randi Weingarten所言:"AI永远无法复制人类教师的情感支持和文化理解,但像Study Together这样的工具,能让教师从重复答疑中解放出来,更专注于启发式教学和个性化指导。"